
木渎镇地处jdb电子平台市吴中区西南部,东接jdb电子平台西南郊,西连藏书、胥口,北靠枫桥与jdb电子平台高新区,宛如一颗镶嵌在太湖之滨的明珠,承载着近2500年的历史底蕴。其名源于春秋时期“吴王得越贡神木,筑姑苏台聚材塞渎”的传说,别名胥江,雅称香溪。北宋始设镇,明清为吴县六镇之一,历经区划演变,1985年金山乡与木渎镇合并形成如今建制。镇域四周环山,灵岩山、天平山、尧峰山等群山环抱,胥江运河横贯东西,苏福、木东公路纵横交错,水陆空交通便捷,自古便有“吴中第一镇”的美誉。
商埠繁华·产业兴旺
作为锦绣江南的商埠重镇,木渎的经济脉络源远流长。清代中叶已是吴县西南部物资集散地,《姑苏繁华图》中“斜桥分水”一带商旅如织,尽显昔日盛景。
20世纪初,以米业、饮食业为支柱,石家饭店名菜、乾生元枣泥麻饼等老字号声名远扬。新中国成立后,工业从建材起步迅猛崛起,自80年代起木渎镇就连续获“全国百强乡镇”称号,1996年全镇拥有镇村工业156家,工业总产值达25.25亿元,形成建材、电子、机械等12大工业门类。至2024年全国千强乡镇名单中,木渎镇位列第18位,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3亿元;木渎镇已经形成了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“3+3+3”产业体系。
山水形胜·园林聚秀
木渎自古便是太湖风景区的核心纽带,集山水之秀与园林之美于一体。镇境西北的灵岩山以奇石闻名,山上有馆娃宫遗址、响屟廊、玩花池等吴越遗迹,山间灵岩寺为梁代扩建的千年古刹,香火绵延。
东北部的天平山以“红枫、奇石、清泉”三绝著称,因范仲淹先祖归葬于此又称“范坟山”,山间天平山庄亭台错落,与红叶相映成趣,为江南赏枫胜地。镇内古园林星罗棋布,严家淦祖墓所在的姑苏村保留着江南村落古韵,古松园、榜眼府等明清宅第砖雕木雕精美绝伦,尽显江南园林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意境。
雕花门楼艺术—古松园
启蒙思想孕育地—榜眼府第
1983年木渎便被列为太湖风景区,同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;2008年木渎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;2025年“木渎古镇”“穹窿山”等景区“五一”游客接待量超30万人次;灵岩山的晨钟、天平山的秋枫、胥江的帆影,共同绘就了“秀绝冠江南”的画卷。
民俗风华·技艺传承
木渎的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在岁月中沉淀传承。刺绣艺术源远流长,近代“绣圣”沈寿与大师顾文霞的作品针法细腻、色彩雅致。
《刺绣花鸟图》沈寿上海博物馆藏
顾文霞
节庆活动独具水乡特色,春节的庙会、中秋的赏月活动中,百花园艺术团的演出热闹非凡,书法、版画、篆刻等艺术作品展现着文人雅趣。饮食文化底蕴深厚,石家饭店的十大名菜如“鲃肺汤”享誉中外,乾生元的枣泥麻饼甜而不腻,成为传承百年的味觉记忆。民间手工艺多样,石雕工艺以金山花岗石为材,作品远销东南亚,与银器制作、木作等技艺共同构成古镇鲜活的文化肌理,让千年文脉在生活中生生不息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
审核: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