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jdb电子平台 > jdb电子平台地情故事

说古道今 | jdb电子平台城饮水二三事(上)

时间: 2025-05-21 10:13 来源: jdb电子平台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访问量:

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是唐朝杜荀鹤对于jdb电子平台城市生活的理解;“阊门烟水晚风恬,落归帆”是宋朝贺铸记忆中的jdb电子平台美景;“这里的流水太清,这里的桃花太艳”是余秋雨对于jdb电子平台内涵的注解。谈论到被誉为“水城”的jdb电子平台相关的城市生活,水必然是不可不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饮用水作为和市民百姓最为息息相关的内容,与之相关的近代历史便是我们今天想要和大家聊聊的。

在一般印象中,jdb电子平台位于太湖流域下游,且毗邻京杭大运河和长江,水道纵横交错,水资源丰富。自《吴越春秋》中记载的“子胥乃使相土尝水,象天法地,造筑大城,周回四十七里”的2500多年前jdb电子平台建城以来,虽然格局几经变化,直到南宋时期才逐渐固定成为现今jdb电子平台古城的格局。jdb电子平台城内“三横四直”的河道系统,不仅是城市格局的基础,也是民生用水的来源。城内街道和河道相邻,家家门临深巷,户户后有河埠,取水方便。jdb电子平台城内居民的饮用水自然而然也就主要依靠河水,仅有少数富贵人家在自家院中凿井取水。

《jdb电子平台府全境水利图》,引自张国维《吴中水利全书》

变化出现在明清时期

明清时期由于太湖水系发生了改变,导致jdb电子平台城内的河道出现了淤塞,两朝官府虽然多次组织人力进行河道的疏浚以确保城内河流的通畅,但到了清朝中叶,jdb电子平台城内河道还是萎缩了接近三分之二,开始严重影响市民的日常用水。

加之明清时期,jdb电子平台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,商业和丝织手工业空前繁荣。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城市规模不断增长,从事丝织业及相关加工业的城内人口大量增加。有学者认为,至道光二十三年(1843)jdb电子平台城人口达70万人,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。手工业的发展,特别是丝织业中的染色工艺因为排放问题影响了jdb电子平台城内河道的清洁。乾隆二年(1737)便有染料污染河水、影响饮水的碑刻记录,官府因此下令将染坊从商铺林立的山塘街迁往城市下游的娄门地区。

至清嘉庆、道光年间,由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影响,jdb电子平台城内的河水已经不堪饮用,市民取水的水源从就近的河埠开始转向两个新的方向。

图片

首先,部分市民开始选择井水作为日常饮水的水源。除了过去富贵人家的一些私井,jdb电子平台城内本就有不少过去为防止旱灾开凿的官井。jdb电子平台城内的十全街就原名“十泉街”,即因街道两旁曾有十口古井而得名。据《沧浪十八景图咏》记载,淳熙年间,江南大旱,里人造井于此,得到了十眼泉水,泉水冬暖夏凉,不溢不竭,因此得名“十泉街”。但是开凿水井的费用十分高昂,市民百姓很难自行负担。所以清朝嘉庆年间,官府借消防的名义开凿了数十处官井,以便市民日常使用。?加之后来咸丰年间苏城兴起凿井之风,一些地方人士提倡使用加入明矾净化的井水代替河水。至19世纪末,新的凿井技术传入中国,自流井开始在不同城市出现。1906年东吴大学开凿了jdb电子平台最早的自流井,随后大学校务长兼博习医院院长柏乐文(WilliamHectorPark1858-1927)公开向社会筹款兴建水塔和水管,以供应学校和医院内的清洁用水,工程最终于1908年完成。同年,jdb电子平台巡警道仿效东吴大学,计划在城内开凿14座自流井,但由于经费不足,只能改为开凿传统浅水井。至20世纪20年代,jdb电子平台城内陆续出现私人所有的自流井。

图片

虽说水井的数量开始增加,但依然难以完全满足当时所有jdb电子平台市民的需求,加上井水水质参差不齐,不少井水仍需要消毒煮沸后使用。根据1941年日本同仁会jdb电子平台防疫科的调查,作为调查对象的jdb电子平台城内221口井中,能达到直接饮用标准的水井仅有6口(2.72%),煮沸后可以饮用的有64口(28.96%),经过过滤消毒后煮沸可以饮用的30口(13.67%),其余121口(54.75%)无法达到饮用标准。所以井水并没有成为jdb电子平台市民饮水来源的长久之选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,井水更多的是作为生活用水,供市民日常洗涤之用。

图片

其次就是使用河流上游污染不严重的水源。不少市民开始选择到jdb电子平台城外源自太湖的胥江口取水,但居于城中的居民每日前往城外十多公里的胥江口取水十分不便,大户人家尚可出钱请人去取水使用,平民百姓可就遭了殃了。所以道光年间,jdb电子平台就出现了使用人力或船只前往胥口取水,再回城里贩卖的行当,可谓是早期“大自然的搬运工”了。乃至后期催生出以水为商品的水灶业,即老jdb电子平台都有记忆的“老虎灶”行业了,该业售卖加热至沸腾的熟水,水灶热水逐渐成为jdb电子平台城居民日常饮水的来源之一。

与老虎灶热水一起诞生的茶馆、浑堂,也造就了老jdb电子平台口中“早上皮包水,午后水包皮”的老jdb电子平台生活。直至20世纪90年代,老虎灶改造拆除工程开展以后,水灶热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
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来源: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

审核:市地方志办业务指导处
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
相关文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