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财神到,财神到……”喜庆的歌声已经唱响大街小巷。“迎财神”,已经成为各地每年大年初五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,让年味更浓,让喜庆更盛。财神爷究竟是何方神圣,在最古之史、一方地记的方志中,可以告诉你答案。
细翻旧志,财神的“原身”可以追溯到唐代。弘治《徽州府志》记载:“唐光启二年,婺源王瑜者,一夕园中红光烛天,见五神人自天而下,导从威仪,如王侯状,曰:‘吾当庙食此方,福佑斯民’,言讫升天而去,爰即宅为庙,祈祷立应,闻于朝,累有褒封。”这从天而降的五位神人被婺源人王瑜“得见”,专门舍宅为庙祷祝,其有求必应,迅速在当地百姓中传开了。
婺源五显庙
到了宋代,这五神就被官方“收编”了。北宋大观三年(1109),宋徽宗赐婺源五通祠庙额为“灵顺”。宣和五年(1123),封五人分别为通贶、通祐、通泽、通惠、通济五侯,合称为“五通”。南宋绍兴二年(1132)五月、绍兴十五年(1145)八月和乾道三年(1167)九月,五神侯爵封号经过三次加封至八字侯,其中都有“通”字,简称“五通侯”。南宋淳熙和庆元年间又数次加封五神公爵,其封号中都有“显”字,简称“五显公”。南宋嘉泰、嘉定和绍定年间数次加封,五神受封至八字王,简称五显王。南宋淳祐四年(1244),改五神八字王封号为“圣”字,被称为“五圣王”。
宋朝多次赐额敕封,奠定了五通神的正统地位,各地竞相兴建行祠,“吴楚闽越之间皆祀之”,并与佛教、道教相融合,还有将佛寺改为五显神祠的。南宋《咸淳临安志》记载:“灵顺庙即婺源五显神祠,于近郊者凡七。”《[洪武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记载:“灵顺行祠,嘉定二年(1209),有自婺源刻像来者,附祀于光孝观,大集香社以迎之,专祠由之嗣兴。今在盘门里朱家园者,名上善庵。嘉熙四年,重建正殿。后又建华光阁于米行者,名如意庵。咸淳十年,始废经阁,改建神殿。淳祐初,四月四日、八日,递迎两庙神像过北寺,迨暮,以灯烛迎归。”可见南宋时,jdb电子平台已有灵顺行祠,五显神这个外来地方神的影响在不断扩大。
《咸淳临安志》
明代的五显神又注入了新的神秘色彩。明代《留靑日札》所记:“五通神也。或者谓明太祖定天下,封功臣,梦阵亡兵卒千万请恤,太祖许以五人为伍,处处血食,乃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,俗称为五圣堂。”朱元璋让江南人家立尺五小庙,祭祀打仗时阵亡的兵卒,五人为伍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)十月,明太祖改封五神名号为“显聪”“显明”“显正”“显直”“显德”,在南京鸡鸣山之南建五显灵顺祠,位列南京十庙之一,太常寺四月八日、九月二十八日进行春秋二祭。
北宋徽宗时,道教兴盛,已逐步吸收五显信仰而创造出五显灵官大帝。《[康熙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中提到了灵官庙就是祭祀五显神的庙宇:“灵官庙,在葑门外灭渡桥北。神位五,宋绍兴间建,世称五显灵官。唐光启中,神降婺源显迹,徽人始庙事之。宋大观中,诏赐庙额,故名灵顺行祠。元至正末毁,明洪武初重建。凡抚、按、司、道官莅任日,必斋宿于此,守、令则于府城隍庙内。一在府治左西米巷,宋嘉熙四年建,名如意庵。一在胥门内朱家园,宋嘉定二年建,名上善庵。”
如意庵即上文提到的灵顺行祠,而上善庵,在南宋嘉熙三年(1239)重建,置“五王及他神之像”“上以度经,下以奉五王”。到了明代正统间,jdb电子平台知府况锺予以重建,“葺旧则正殿、旁殿、楼阁、砖塔、楮炉、刹竿,新作则三门、两庑、厨湢,正殿之前有亭,旁有过廊,总二十有六楹”(刘铉《况知府重建五显王行祠记》)。
《[康熙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
可见,灵官庙已经跻身当地最重要的场所,被看作在jdb电子平台做官任上的重要起点。清代张大纯的《姑苏采风类记》中,其《灵官庙》条下对此有云:“凡地方官到任者,例先期斋宿庙中,然后入署。”说的是明代凡到jdb电子平台府范围内上任的各级地方官员,要按照惯例到这座灵官庙里沐浴更衣吃斋住宿,然后才择吉日走马上任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康熙时,按等级巡抚、按察使、布政司等省级官员还要斋戒住宿在灵官庙,而知府、县令等官员则住在城隍庙里。
觅渡桥
而在民间,五显神已经广泛深入民心,被疯狂追逐。《[康熙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记载:“五通庙,在吴县西南十五里楞伽山,一名上方山。宋咸淳间建塔庙,修整祭赛无虚日,糜费金钱。”五显、五通在官员和文人那里似有正邪神之分,而清代赵翼《陔余丛考》则认为:“然则五圣五显五通,名虽异而实则同。”
明清时期,五显神成为jdb电子平台当地最有影响的神祇。一方面在于官方的默许和推动,另一方面五显神的出现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下,人们对于物质名利的追逐心理。宋代洪迈《夷坚志》中五通神对人所说:“苟能祀我,当使君毕世巨富”“能使人乍富”。于是乎民间“家祀户祝,饮食必祭,求利之徒书契券向神乞贷纸钱,后家道日兴,岁竭精力,千倍偿之”(乾隆《元和县志》),商人逐利,市民求富,路子越走越歪,世人不惜以借贷祈神,祭祀之盛况,所费之奢靡,已经超过官方的许可,败坏民风,危害统治,被视作淫祠,也即《礼记》所说“非其所祭而祭之”的祠庙。
上方山
有鉴于此,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江苏巡抚汤斌上奏《毁淫祠以正人心疏》,在江南进行大规模的查禁五通神行动,投神像于水,灵官庙和五通庙都予以毁去。《[康熙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中记载:郡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,愚民祭赛不绝,必用画船、箫鼓、屠豕、杀羊,甚至妇女入庙。斌访知之,立命投神像于湖,令民间不得祭祀。奏闻,奉旨:“各省淫祠,通行严禁。”其后清代朝廷屡有禁毁,一直到道光十九年(1839),江苏巡抚裕谦再次查禁上方山五通神。《[同治]jdb电子平台府志》提到前志有五通庙、五路庙,因为“五通庙经汤文正公奏请勒碑永禁,岂可滥入志乘?”通通不记在志书里了。
虽然如此,但民间对于五通神的祭拜仍未停止,而是换个名目,把对五显、五通的崇拜转移到五路神崇拜,与五路通行意义相结合,换个“路头”“五路”的名号,成为行路发财的保护神。《清嘉录》记载,汤斌“毁上方祠,不复正五显为五通之讹,而祀者皆有禁矣。因更其名曰路头,亦曰财神”“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,金锣爆竹,牲醴毕陈,以争先为利市,必早起迎之,谓之接路头”。
五路财神
财神,终于穿过长长的历史走廊,来到了我们身边,带着人们朴素而世俗的追求,也烙刻着深深的民族意识。
“天下第一财神庙”——杭州北高峰灵顺寺
今天,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也包含着对正当财富的向往,迎财神的民俗乡风代有传承,投射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拟稿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审核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